人與人所有的機緣巧合,都需要一個時空的節點,時機不到,既上不了車,也下不了車,總是陰差陽錯。
在花果山洞天福地里,醉生夢死過了幾百年后,美猴王孫悟空忽然意識到自由自在是短暫的,怎樣解決生死,才是個大問題。
當時,花果山里的一個小伙伴,在他們歡天喜地之時,氣絕身亡倒地。
他對猴子猴孫們說:今天,我們雖屬人王、麒麟、鳳凰“三不管”地帶,但暗中還有了個閻王老子在管著。將來一旦年老血衰,都會離開這個世界,不能永存天人之內。
正當猴子們聽到了孫悟空的話,掩面痛哭傷悲之際,一個叫通背猿猴的靈猴,鄭重地建議他:三界“五蟲”之內,要想不歸閻王老子管轄,就得修成佛、仙或神圣,躲過三災六劫輪回之苦,如此不生不滅,才能與天地同壽、日月同輝。
通背靈猴所談到的“五蟲”,指的是“蠃、鱗、毛、羽、昆”5種動物。其中,古人把無毛無鱗的生物,稱為“蠃蟲”或“倮蟲”,以圣人為首領;
將獸類為“有毛之蟲”,以麒麟為首領;將禽鳥類稱為“有羽之蟲”,以鳳凰為首領;將帶有甲殼的蟲類和水族等動物統稱為“昆蟲”或“介蟲”、“甲蟲”,以靈龜為首領;將帶有鱗或翅的動物,統稱為“鱗蟲”,以蛟龍為首領;
“五蟲各有360類,此乾坤之美類,禽獸萬物之數也!”
孫悟空聽從了通背猿猴的建議,決定選擇到“閻游世界之中,古洞仙山之內”,拜師學藝。
當美猴王不辭艱險辛勞,漂洋過海來到南瞻部洲,轉眼即逝近十年,卻因時機不同,并無緣結識大德高仙。于是,又換了個方位,前往西海方向,來到了西牛賀洲。
方向對了,時空點到了,孫悟空果然在方寸山斜月洞里,有緣拜大羅金仙菩提老祖為師。
7年之后,菩提老祖傳授給了孫悟空地煞數72般變化和十萬八千里的筋斗云。
有了地位和本領神通,自然就有人來捧場和靠攏。孫悟空在師兄們的吹捧下,飄飄然然,抖擻精神,變成了一棵大松樹。
這一變,卻讓他從此斷絕了與菩提老祖的師徒情誼。菩提老祖用堅決而不容商量的口吻,告訴孫悟空:走也得走,不走也得走;走了以后,還不能提他菩提老祖的名字,以及他們的師徒關系!
網絡中,有讀者留言提問,孫悟空當年只是變化了一棵大松樹,為何菩提老祖就強硬地將其趕下了山,還斷絕了師徒關系,從此消失不見,淡出了西游神話中?
結合《西游記》原著和民間神話故事傳說,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,供大家交流探討。
四大名著《西游記》原著第2回,“悟徹菩提真妙理,斷魔本合元神”一章節中,曾具體描寫了孫悟空變化松樹的過程。
在眾位師兄的鼓動下,孫悟空請師兄們出題,問變化什么?眾人當場道:就變化一個松樹罷。
“郁郁含煙貫四時,凌云直上秀貞姿。全無一點妖猴像,盡是經霜耐雪枝?!?/p>
孫悟空念動口訣和咒語,搖身一變,就變成了一棵大松樹。從作者吳承恩老師的描寫中,這棵孤直的松樹并無獨特之處,也沒有什么妖嬈不佳之處。
但古語講得好:外行看熱鬧,內行看門道。松樹雖沒什么,其中蘊藏的一股暗流,卻不容小視。
要知,菩提老祖決心傳授孫悟空獨到武藝時,是在一種什么樣的方式下進行的?
首先,菩提老祖用心觀察考驗了他7年之久,覺得他是塊“好玉”,是三界之中的可塑之材;
其次,菩提老祖是在一種極其隱蔽的方式下,悄悄點化成就孫悟空的。
老祖先是用責怪他不懂事的情景下,在他頭上打了3下,倒背著手走的。孫悟空頗有靈性,能從師父的生氣中,悟出師父讓他在半夜子時三更時分,到后門內房里學習。
孫悟空當時還是十分地注意師父的顧慮和感受,對菩提老祖說道:此間更無六耳,只有弟子一人在場,還望師父大舍慈悲,傳與我長生之道,我永遠不會忘記師恩。
看菩提老祖怎樣回答的:你今有緣,我也喜悅。既識得盤中暗謎,你近前來,仔細聽之,當傳與你長生之妙道也。
注意到上面的幾個細節沒有,菩提老祖對孫悟空高看一眼,卻自始至終都在秘密傳授神通。
但孫悟空在變松樹之前,又是怎樣公然對眾師兄們說的:不瞞諸位兄長,我學會躲三災變化之法,修得長生不老之術,一則是師父傳授,二來是我晝夜殷勤……
夸自己學藝刻苦可以,但萬萬不可以透露出菩提老祖獨傳授其藝一事。若不然,讓那些早多少年就同來拜菩提老祖為師的師兄們何等尷尬?
事于密成,孫悟空卻將菩提老祖的良苦用心公布于眾,讓自己處于鶴立雞群的地步,顯得木秀于林,這勢必會讓菩提老祖覺得孫悟空在顯擺,讓徒弟們覺得師父不公,一碗水沒端平!
所以,本身錯失不在于孫悟空變化松樹還是變化其他,而是孫悟空壓根兒就不該變,將自己的實力完全暴露在眾人面前!
開卷有益,原創不易。
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,感謝大家閱讀完整內容。如果喜歡,歡迎轉發和評論,留言或私信互動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責任編輯: